PCB板焊盤不上錫和過孔不通的原因有哪些?-深圳福英達

PCB板焊盤不上錫和過孔不通的原因有哪些?
在電子制造與PCB(印刷電路板)生產過程中,焊盤不上錫和過孔不通是常見的工藝缺陷,可能由設計、材料、工藝或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導致。本文將從技術角度系統梳理這兩類問題的根源,并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。

一、焊盤不上錫的五大核心原因
表面污染與氧化
油污、指紋或灰塵:手部接觸或環境粉塵附著會形成絕緣層,阻礙焊錫浸潤。
氧化層:銅箔暴露在空氣中易生成氧化銅,需通過化學沉金(ENIG)、OSP等工藝保護。
解決方案:嚴格無塵車間管理,焊接前采用等離子清洗或化學清洗去除污染物。
焊盤設計缺陷
尺寸過小:焊盤寬度不足導致焊錫無法形成可靠連接。
間距不當:相鄰焊盤間距過近易引發橋接,過遠則導致虛焊。
形狀不合理:異形焊盤(如銳角)可能引發應力集中,影響焊接質量。
解決方案:遵循IPC設計規范,優化焊盤尺寸與布局,必要時增加淚滴設計。
材料兼容性問題
表面處理工藝不匹配:如沉金層過薄、OSP膜過期或噴錫層粗糙度不足。
焊料成分沖突:無鉛焊料與含鉛元件的兼容性差異可能導致潤濕性下降。
解決方案:統一表面處理標準,選擇與焊料匹配的基材和涂層。
焊接工藝參數失控
溫度不足:預熱或焊接溫度過低,焊錫未完全熔化。
時間不當:焊接時間過短導致潤濕不充分,過長則可能損傷元件。
助焊劑失效:助焊劑活性不足或分布不均,無法有效去除氧化物。
解決方案:通過DOE實驗優化回流曲線,定期校準設備參數。
元件引腳問題
引腳氧化或鍍層缺陷:如鍍鎳層過厚或金層過薄。
引腳變形:彎曲或傾斜導致與焊盤接觸不良。
解決方案:加強來料檢驗,采用高精度貼片機確保元件定位精度。
二、過孔不通的四大關鍵誘因
鉆孔工藝缺陷
孔徑偏差:鉆孔尺寸超出設計公差,導致后續電鍍困難。
孔壁粗糙:鉆頭磨損或參數不當造成毛刺,阻礙電鍍液滲透。
解決方案:定期更換鉆頭,優化鉆孔速度與進給率,采用CCD檢測孔徑。
電鍍層質量問題
銅層厚度不足:電鍍時間或電流密度不足,導致孔內銅層覆蓋不均。
孔口凹陷:電鍍液分布不均引發“狗骨效應”,孔口銅厚低于中心。
解決方案:采用脈沖電鍍技術,增加背板導電設計以改善電流分布。
塞孔與樹脂污染
綠油塞孔殘留:未完全固化的樹脂堵塞孔道,影響電鍍液流通。
化學殘留:清洗不徹底導致酸性或堿性物質腐蝕孔壁。
解決方案:優化塞孔工藝參數,增加超聲波清洗環節。
機械應力損傷
分板應力:V-Cut或沖壓分板時產生裂紋,切斷導電路徑。
彎曲變形:PCB受外力彎曲導致過孔斷裂。
解決方案:采用激光分板技術,增加PCB疊層厚度或設計應力釋放槽。
三、綜合解決方案與預防措施
建立DFM(可制造性設計)流程:在設計階段模擬焊接與電鍍過程,提前規避風險。
強化過程控制:通過SPC統計過程控制監控關鍵參數(如溫度、電鍍電流)。
引入AOI與X-Ray檢測:自動化光學檢測焊盤質量,X-Ray透視過孔內部結構。
供應商協同管理:與PCB廠商建立質量協議,明確表面處理、電鍍厚度等標準。總結:焊盤不上錫與過孔不通問題需通過“設計-材料-工藝-檢測”全鏈條管控解決。企業應結合自身產品特點,制定針對性的失效分析(FA)流程,持續優化制造工藝,以提升PCB良率與產品可靠性。
-未完待續-
*免責聲明:本文由作者原創。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,轉載僅為了傳達一種不同的觀點,不代表對該觀點贊同或支持,如有侵權,歡迎聯系我們刪除!除了“轉載”文章,本站所刊原創內容著作權屬于深圳福英達,未經本站同意授權,不得重制、轉載、引用、變更或出版。

返回列表